《被讨厌的勇气:自我启发之父 阿德勒的哲学课》读书笔记


一、评价与启发

1)评价

整本书注重于主观能动性,观点浅显易懂,否定原因论和精神分析,认为意识与过去无关,一切都是人的主观选择。

我觉得应该原因论与目的论相结合,书中理论逻辑才能自洽,肯定客观世界影响的同时,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,然后做出行动得到认可获得更多自信,从而改变自己。

书的标题也可以验证这一说法:”被讨厌的勇气“,翻译过来就是”不求所有人认可的自信“。假设存在一个不被任何人认可的人,那么他必须先有自信(被认可),才能有”不求所有人认可的自信“。

原因论分析自我后能更好的接纳自我,本来自信的人刚好不需要这个过程,所以书的受众是本来自信的人。其它人则需要原因论分析自我后,先接纳自我、建立自信。

就像这位豆瓣网友所说,

豆瓣网友:有评价说这种理论的局限性之一,就是“并非所有有缺陷的人都能得到积极的补偿。其补偿作用只适合用在缺陷者本身有足够的自信,并有外在支持的力量,才能发生理想的‘优越感’”,并且“解释太过消极,忽略了人尚有积极的支配欲”。

所以平日就活得很丧的人看完还是会很丧,但是对于正在积极建设自己心理的我来说,的确帮助很大。

2)启发

最重要的启发在自信与人际关系的联系。

人想要改变就要获得自信,获得自信要获得他人认同、对他人有价值,让自己的价值在社会流通,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同。

所以人际关系是人想要改变的充要条件,也是人能够改变的充要条件。

不能逃避人际关系,想要改变就要接受更多的人际关系。

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认同感的交流、价值的交流。

二、原文和想法

原文: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

想法:人的自我是由过去和环境所决定的,经历的意义是环境决定的。同一件事所处环境不同,意义便不同。主观能动可以影响自身而不能决定。

原文: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“手段”而已。

想法:所有的情绪都是达成目的手段?婴儿有没有愤怒这种手段?愤怒是后天学习的表达方式,不属于先天性情绪。愤怒源于对事物或自我不可控的恐惧。恐惧=>愤怒。例如动物对入侵者的威慑,入侵者危害到自身安全出于生存本能恐惧,从而做出威慑来自我保护。

原文:青年:总而言之,您的主张还是以“人是可以改变的”为前提的吧?哲人:当然。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、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,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

想法:人的自由意志来自于人类自身,人类自身的自我意识来自于社会,自由意志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。也就是说,人无法没有原因的改变。

原文:我们“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“

想法:不要过于追求认可欲求

原文:阿德勒心理学认为“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”。也就是说,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。但是,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之类的事情根本不可能。

想法:不可能从人际关系解放

原文:“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”。

想法:自由=否定(认可欲求=不想被任何人讨厌),课题分离,分解扬弃人际关系。

原文:“认可欲求”这个词,总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。

想法:认可=不讨厌,不认可=讨厌,认可欲求=不想被任何人讨厌

原文: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、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。

想法:混沌的说法就无法验证。

原文: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“自己有位置”的状态,就叫共同体感觉。

想法:有归属感的集体=>共同体感觉

原文: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,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。

想法:归属感=认同自己并对自己有价值的集体

主动去寻找认同自己并对自己有价值的集体=获得共同体感觉

原文: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,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

想法: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,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,不存在绝对自由的生活方式,只存在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,因此为他人而活也是一种自由,活在恐惧之中也是一种自由。 人为什么会寻求改变?寻求改变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关系。

原文: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“纵向关系”,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“横向关系”。在某种意义上,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。

想法:人人平等 相互尊重,人的认知不同就不会平等,相互尊重的共同认知可以做到。相互尊重可以减少认可欲求

原文:表扬这种行为含有“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”这方面的特点。

想法:赞扬和批评的定义过于模糊。如果不能批评不能赞扬如何分辨客观是非对错。

原文: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。

想法:勇气=自信,自信来自于价值,价值来自于他人的认同,人只有在被认同时才可以获得自信。

被表扬或批评会影响价值从而影响自信,因为价值来自于他人的认同。他人的认同来自于共同体,共同体是让自己有归属感的集体,归属感是自己认同的集体,所以共同体=对自己有价值的集体。

推导出=>人只有在被对自己有价值的集体肯定时才可以获得自信。

原文:按照存在标准来考虑的话,我们仅仅因为“存在于这里”,就已经对他人有用、有价值了,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。

想法:存在只有使用价值,并不会带来商品的价值,而是过去的劳动创造了自己商品的价值。婴儿的存在是否有价值,父母的劳动创造了婴儿的价值。婴儿不是自然独立的存在,而是人类的产物。对于婴儿的自我感知,婴儿会因他人的认可而认为自己有价值,得不到认可则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。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,对于社会任何人都有价值。

原文:只要存在着,就有价值

想法:商品的二重性(注释1),有使用价值,没有价值,不是商品。不是商品,对他人没有价值。对他人没有价值,不属于他人的共同体。不属于他人的共同体,无法获得认同就无法获得自信(勇气)。

人想要改变就要获得自信,获得自信要获得他人认同、对他人有价值,让自己的价值在社会流通,从而获得更多的肯定。

人际关系是人想要改变的充要条件,也是人能够改变的充要条件。

注释1:马哲对商品价值的定义

  1.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,即物品的有用性。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,它是由物品的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。
  2.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,形成商品的价值。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,只有量的差别,因而可以相互比较。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,是商品的社会属性。

原文: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,不是这样的,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

想法:平等是相对的、相互的;意识上完全人人平等很难到,意识上相互尊重容易做到。

原文: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,接受现实的“这个我”,然后,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,拿出改变的“勇气”。这就是自我接纳。

想法:如何确定不能更换的事物和现实的我,这个“不能更换”、“现实”都是由自我定义的,人类自身的自我意识来自于社会,自信来自于社会对自己有价值的集体肯定,形成社会决定论闭环。主观能动让自我有了全新的认知,这是不接受现实的结果。这句话表达自我范围内的接纳,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。

原文: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。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,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,无条件地相信。这就是信赖。

想法:不存在无条件的相信,相信都存在原因。他者信赖不存在。

原文:青年:信赖的反义词?……哎哎,这个……

哲人:是怀疑。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“怀疑”之上。怀疑他人、怀疑朋友、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,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。那么,这样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呢?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,会凭直觉认为“这个人不信赖我”。你认为这样还能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吗?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,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。

想法:没有怀疑哪有信赖。怀疑是生存本能恐惧的表现。

原文: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,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

想法:怀疑到信赖是一个必然的获得信赖的过程

原文: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、作出贡献,这就是他者贡献。

原文: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“我”而为他人效劳,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“我”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。

原文:青年:您是说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?

哲人:当然,赚钱也是一个重大要素。正如你之前查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“被铸造的自由”一样。但是,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,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至今依然继续忙碌工作着。为什么要工作呢?是因为无底的欲望吗?不是。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“可以在这里的”归属感。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豪们,也为了能够体会自我价值、确认“可以在这里”的归属感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。

想法:利他的本质是利己

原文:

哲人:为了方便起见,前面我一直按照自我接纳、他者信赖、他者贡献这种顺序来进行说明。

但是,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。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——也就是“自我接纳”——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“他者信赖”;

而且,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,才能够做到“他者贡献”;

同时,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,才能够体会到“我对他人有用”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,做到“自我接纳”。

你前些天做的笔记还带着吗?

青年:啊,是那个关于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出的目标的笔记吧。自那天之后我就一直随身携带。

在这里。

行为方面的目标:①自立。②与社会和谐共处。

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:①“我有能力”的意识。②“人人都是我的伙伴”的意识。

哲人:如果把这个笔记与刚才的话结合起来看,应该能够理解得更加深刻。

也就是说,①所说的“自立”与“我有能力的意识”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。

另一方面,②所说的“与社会和谐共处”和“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”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。

想法:融入社会

原文:哲人:对人而言,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。对于这种现实,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——“我对共同体有益”或者“我对他人有用”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。

想法:对于社会每个人都有价值

原文:哲人: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,所以才要谈现在。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,而是“此时此刻”。

想法:活在当下

原文:哲人:所以阿德勒在说了“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”之后还说:“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。”

想法: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,为自己而活

原文:“我的力量无穷大”。

原文:如果“我”改变,“世界”就会改变。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“我”来改变。

想法:自我暗示,加强自信心


文章作者: Eish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Eish !
  目录